2020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状况报告

2022-01-30 19:35:29 秘书处 3

2020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状况报告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  报告编写组


地理信息产业是以现代测绘和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卫星导航定位等技术为基础,以地理信息开发利用为核心,从事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应用的高技术服务业。多年来,地理信息产业保持高速增长,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地理信息产业,作为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目前,地理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信息及相关技术是数字经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数字乡村、智慧农业以及自然资源等各领域的重要支撑,在国民经济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发挥重要作用,各领域对地理信息及相关产品技术的需求非常旺盛。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作为连接政府和企业、市场的桥梁纽带,长期持续开展产业调查研究,进行产业运行监测,通过每年的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大会发布年度产业发展报告,并出版图书年度《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报告》,以及形成其他调研报告等成果。本文基于对我国2020年度地理信息产业全面的调研,并对协会发布的年度地理信息产业百强企业、最具活力中小企业、高成长TOP50企业等上榜企业、申报企业,以及地信上市挂牌企业、重点监测企业、测绘资质单位等进行分析,从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企业发展、营收状况、产业创新、产业环境等方面,对我国地理信息产业2020年度发展状况作一全面、系统的介绍。


一、产业规模


截至2020年末,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从业单位数量超过13.8万家,其中,测绘资质单位2.2万家。地理信息产业市场主体中,企业占93.4%,个体工商户占6.6%。2020年新登记市场主体约2.7万户;吊销注销市场主体超过6000户。

截至2020年末,主营业务包括地理信息业务的上市企业54家,其中,主板12家,中小板14家,创业板23家,科创板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63家。2020年新上市企业4家,退市1家;新挂牌企业1家,摘牌18家。

截至2020年末,产业从业人员超过336万人,其中,测绘资质单位从业人员52万人。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背景下,我国地理信息产业规模仍然取得较大增长,虽然增速较上年下降2.3个百分点,但增长率仍达到6.4%,总产值达到6890亿元。

过去10年来,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复合增长率为18.5%。“十三五”以来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复合增长率为13.9%。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正在从高速发展转向更加注重能力建设、质量和效益提升、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


二、产业结构


(一)企业区域分布

截至2020年末,我国东部地区地信企业6.52万家,占比47.1%;中部地区地信企业3.05万家,占比22.0%;西部地区地信企业3.42万家,占比24.7%;东北地区地信企业0.86万家,占比约6.2%。地信企业数量最多的5个省份依次是广东、山东、江苏、湖南和四川;各省地信企业数量占全国总数比例较上年增幅最大的5个省份依次是山东、陕西、江苏、湖南、海南;各省地信企业数量较上年增长率最大的5个省份依次是海南、西藏、陕西、上海、山西。

(二)企业规模构成

截至2020年末,我国大型地信企业超过1000家,占比0.75%;中型地信企业超过3200家,占比2.34%;小型地信企业超过6.4万家,占比46.23%;微型企业数量超过7.0万家,占比50.68%。

(三)企业业务构成

地信企业主营业务包括地理信息服务、地理信息软件开发、地理信息硬件制造和地理信息相关服务四类。目前,地理信息服务企业数量最多,地理信息相关服务企业最少。在个体工商户中,从事测绘遥感服务的,占比36.4%,属地理信息服务;从事测绘仪器销售、维修、租赁的,占比38.5%,从事导航定位设备销售、安装、维修的,占比25.1%,属地理信息相关服务。

(四)民营企业占比

在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发布的“2021地理信息产业百强企业”(以下简称“2021地信百强企业”)榜单中,民营企业76家,占比76%。在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发布的100家“2021地理信息产业最具活力中小企业”(以下简称“2021地信最具活力中小企业”)榜单中,民营企业84家,占比84%。在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发布的50家“2021地理信息产业高成长企业TOP50”(以下简称“2021地信高成长企业”)榜单中,民营企业42家,占比84%。192家上市挂牌地信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90%。

三、企业发展


(一)百强企业

2021地信百强企业2020年度地信业务营收总额475.2亿元,同比增长11.6%,较上届百强企业增长6.1%;前10名营收总额188.2亿元,同比增长13.1%;前10名营收占百强营收总额的39.6%。

2021地信百强企业入选门槛超过1.37亿元,较上届高出约629万元,入选门槛是2014年百强企业的3.4倍;地信业务人均营收68.9万元;营收10亿以上的企业11家,较上届增加2家;5亿以上的企业27家,较上届增加7家;2亿以上的企业66家,较上届增加2家。

2021地信百强企业2020年度净利润总额34.7亿元,同比增长22.1%,较上届增长23.3%;人均净利润5.0万元;净利润率为4.6%。

(二)上市挂牌企业

192家地信上市挂牌企业(截至2021年5月可查询到数据的)2020年营收总额1215.5亿元,同比增长5.4%;净利润总额43.2亿元,同比增长38.8%。其中,53家地信上市企业2020年营收总额1098.3亿元,同比增长5.2%,净利润总额37.1亿元,同比增长41.8%;139家地信挂牌企业2020年营收总额117.2亿元,同比增长8.1%,净利润总额6.1亿元,同比增长22.7%。

2020年,国源科技、创远仪器、观典防务等3家地信企业入选新三板精选层;共有32家地信企业入选新三板创新层,其中,鱼鳞图、丰电科技、安泰得等11家地信企业已连续五年入选创新层。

(三)最具活力中小企业和高成长企业

2021地信最具活力中小企业(包含上榜中型企业、上榜小型企业各50家)2020年度净利润总额10.3亿元,同比增长19.9%,较上届增长13.6%;地信业务营收总额55.9亿元,同比增长14.6%,较上届增长1.0%;净利润率15.0%。

其中,50家上榜中型企业2020年度净利润总额7.6亿元,同比增长20.3%,较上届增长15.1%;地信业务营收总额41.4亿元,同比增长13.8%,较上届减少1.4%;净利润率14.7%。50家上榜小型企业2020年度净利润总额2.6亿元,同比增长18.7%,较上届增长9.5%;地信业务营收总额14.5亿元,同比增长17.1%,较上届增长8.7%;净利润率15.8%。

50家2021地信高成长企业2018至2020年地信业务营收三年复合增长率51.1%,较上届上榜企业2017至2019年地信业务营收三年复合增长率下降3.3个百分点。

四、营收情况


(一)不同业务类型营收

据1200余家监测企业数据显示,2020年,地理信息服务企业平均营收较上年增长3.6%,人均营收48.3万元,较上年下降4.8%;地理信息软件开发企业平均营收较上年增长3.2%,人均营收80.5万元,较上年增长4.4%;地理信息硬件制造企业平均营收较上年增长11.7%,人均营收93.3万元,较上年增长10.6%;地理信息相关服务企业平均营收较上年增长10.1%,人均营收49.9万元,较上年增长14.2%。

(二)不同用户类型营收

据370余家监测企业数据显示,2020年政府用户业务营收总额312.2亿元,占比51.5%;企业用户业务营收总额278.6亿元,占比46.0%;大众用户业务营收总额15.0亿元,占比2.5%。

据2021地信百强企业数据,百强企业2020年度475.2亿元地信业务营收中,政府用户、企业用户、大众用户业务营收总额比例为18.1∶15.0∶1。

(三)境内外业务营收

据370余家监测企业数据显示,2020年境内业务营收总额576.7亿元,占比95.2%;境外业务营收总额29.1亿元,占比4.8%。

据2021地信百强企业数据,百强企业2020年度475.2亿元地信业务营收中,境内与境外业务营收总额比例为14.6∶1。

五、产业创新


(一)研发投入

52家地信上市企业2020年研发投入总额105.5亿(截至2021年5月可查询到数据的),平均每家企业为2.0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2.5%。其中,研发投入超过10亿的2家,超过1亿的27家;35家企业较去年有所增长,增长率超过50%的4家。

这52家地信上市企业研发投入总额占营收总额9.6%,较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其中,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超过50%的1家;超过10%的26家,较上年增加5家。

(二)高新技术企业

2021地信百强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共93家,较上届增加1家。100家2021地信最具活力中小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共95家,较上届减少1家。50家2021地信高成长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共48家,较上年增加14家。

(三)标准

截至2020年末,我国现行测绘地理信息国家标准176项,在研77项;测绘行业标准161项,在研标准126项。从2014年开始,我国参与地理信息国际标准化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我国专家有1人担任工作组组长,有47位注册专家,由我国专家主导编制的地理信息国际标准已有8项,其中4项已发布。2020年,自然资源部出台《自然资源标准化管理办法》,设立自然资源标准化工作管理委员会,统筹管理自然资源标准化工作,明确标准管理的职责、任务、范畴、组织机构和标准制修订程序等。

截至2020年末,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团体标准共实施2项,发布3项。其中,2020年新发布2项,为《空间三维模型数据服务接口》《无人机遥感数据编目》;新实施1项,为《空间三维模型数据服务接口》。此外,CAGIS团体标准《空间三维模型数据格式》列入2020年度自然资源部行业标准制订工作计划。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团体标准共实施、发布2项,为《非暴露空间超宽带安全应急定位系统技术规范》《北斗产业园区等级划分与评定》,均为2020年发布和实施。中国测绘学会、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等社会组织也在开展团体标准工作。

(四)专利

2020年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奖获奖项目中,共有11项地理信息相关专利获专利优秀奖(共826项)。获奖专利涵盖地球空间三维网格剖分、室内空间测量定位系统、机器人系统自建地图和导航、高精地图定位、卫星导航抗干扰、卫星导航快速定位、室内三维自动化建模等领域,专利权人包括吴立新、天津大学、珠海市一微半导体有限公司、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广州海格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京摩拜科技有限公司、贝壳找房(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园区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园区测绘地理信息有限公司、北京三快在线科技有限公司等个人和单位。

六、产业环境


(一)政策指导

1. 国家政策

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出台的意见指出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夯实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保障市场公平竞争;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制;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强化法治保障。

在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方面,将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优化经济治理基础数据库,加快推动各地区各部门间数据共享交换;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培育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推动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车联网、物联网等领域数据采集标准化;引导培育大数据交易市场,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参与要素交易平台建设;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应急管理、疫情防控、资源调配、社会管理等方面更好发挥作用。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施行,针对我国营商环境的突出短板和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从完善体制机制的层面作出相应规定;出台了《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从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付款期限,明确检验验收要求、禁止变相拖欠、规范保证金收取和结算、公示拖欠款项信息、建立健全投诉和监督评价机制、明确迟延支付责任等方面作出规定,依法保障中小企业款项得到及时支付,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压力;出台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

在新业态新模式方面,国家从加强相关法规制度建设、深化包容审慎和协同监管、健全服务标准体系、简化优化证照办理、强化财政支持、优化金融服务、完善劳动保障政策等方面,鼓励发展智慧旅游、智慧街区、智慧商圈以及依托互联网的外卖配送、网约车、即时递送、住宿共享等新业态;推动数字服务企业“走出去”;进一步加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车联网部署应用;推动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支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多场景应用,促进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和城市建设数据汇聚;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智能化技术集成创新应用;安全有序推进数据商用,有效破除数据壁垒和“孤岛”,打通传输应用堵点。

在软件产业方面,国家在财税、投融资、研究开发、进出口、人才、知识产权、市场应用、国际合作等方面制定政策,进一步优化软件产业发展环境,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发展质量,促进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国家政务信息化方面,出台了项目建设管理办法,推动政务信息系统跨部门跨层级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要求在建设节奏上,要快速迭代,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在建设形态上,要整体推进,深入推进跨部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快实现“大平台、大系统、大数据”的发展格局;在建设理念上,要集约创新,政府部门应充分依托云服务资源开展集约化建设,鼓励项目建设发挥职能部门作用或者外包,减少自建自管自用自维。

在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方面,强化监测能力建设。加快构建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全面提高监测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推动实现环境质量预报预警;推进信息化建设,形成生态环境数据一本台账、一张网络、一个窗口;加强关键环保技术产品自主创新;鼓励企业参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带动先进的环保技术、装备、产能走出去。

在上市公司方面,支持优质企业上市,完善上市公司融资制度,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增加制度供给,优化政策环境,共同营造支持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推动上市公司做优做强。

在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纾困惠企政策,准确把握疫情形势变化,及时作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坚持依法防控、科学防控,推动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使我国成为疫情发生以来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上都走在世界前列。

2. 行业主管部门政策

自然资源部积极推动地理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推动自然资源领域“放管服”,扩大地理信息资源开放共享,采取多种措施优化地理信息产业营商环境。

在行业管理政策方面,制定了《测绘资质管理制度改革方案》,测绘资质由4个等级压减为2个等级,除导航电子地图制作甲级资质保留在自然资源部审批外,其余的9项甲级资质审批权限下放至省级自然资源部门,压减审批时限和材料,将审批时限由20个工作日压缩到15个,压减6项证明材料,继续实行“不见面”审批,大力推行测绘资质的电子证书;联合保密局修订出台了《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工作国家秘密范围的规定》,调整了空间精度标准,为促进地理信息开放共享奠定了政策基础;对规范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加强测量标志保护、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等工作出台了工作方案、管理办法。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出台了文件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要求各单位要把《支付条例》落实和清欠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抓实抓好,从源头建立预防和解决拖欠问题的长效机制,坚决防止产生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款项问题;推进基础测绘成果无偿向企业开放,不再收取测绘成果成图资料费;积极推进卫星导航基准站资源共享利用,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前提下,自然资源部和一部分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提供免费的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组织开发了1:25万公众版地理信息数据,并进行了两个版本的更新,依托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向社会提供免费下载服务;面对倾斜摄影遥感影像、高精度三维地图、自动驾驶地图等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采取审慎包容的监管方式;在自动驾驶地图方面,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组织完成了自动驾驶地图保密插件适用安全性测试及论证工作,成果已能够满足有条件自动驾驶技术(L3级)需求。

在促进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与发展方面,出台了自然资源统计工作、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监督管理、地质灾害防治、全国森林资源调查、全国国土变更调查等的管理办法、总体方案和工作安排;出台了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科技创新平台、标准化等工作的实施方案、管理办法。

3. 相关部门政策

在政府购买服务方面,财政部公布《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对购买主体和承接主体、购买内容和目录、购买活动的实施、合同及履行、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作了规定。包括明确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等不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的购买主体和承接主体等。

在支持新业态新模式方面,国家发改委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提出不断提升数字化治理水平;发展基于新技术的“无人经济”,包括智慧农业、自动驾驶、无人配送等;拓展共享生活新空间,鼓励共享出行、餐饮外卖、共享住宿、文化旅游等领域产品智能化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激发数据要素流通新活力,推动人口、交通、通信等公共数据资源安全共享开放。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印发指导意见,提出了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20个重点方向和支持政策。包括加快关键芯片、高端元器件、关键软件等核心技术攻关,稳步推进物联网、车联网等技术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加快推进基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智慧水利、智慧港口、智慧物流、智慧市政、智慧社区、智慧旅游等新兴方向,培育形成一批支柱性产业;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发展智慧农业;重点支持高端仪器仪表、航空航天装备等高端装备生产;加大车联网车路协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打造基于城市信息模型(CIM)、融合城市动态和静态数据于一体的“车城网”平台,推动智能汽车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

在培育新经济发展方面,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联合出台实施方案,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支持探索数字孪生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应用和集成创新,开展数字孪生创新计划,引导各方参与提出数字孪生的解决方案。工信部出台了推动工业互联网、推动5G加快发展等政策。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五部门印发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在智能汽车、自动驾驶方面,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等十一部门出台了《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提出重点突破高精度时空基准服务和智能汽车基础地图等共性交叉技术;开展应用示范试点,验证车辆场景定位精度能力、智能汽车基础地图服务能力;积极培育高精度时空基准服务和智能汽车基础地图、车联网、智能出行等新业态;加快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在智能汽车相关领域的应用,促进激光/毫米波雷达、惯性导航系统等自主知识产权军用技术的转化应用;建设覆盖全国的车用高精度时空基准服务能力。充分利用已有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推动全国统一的高精度时空基准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导航系统和通信系统融合,建设多源导航平台。推动北斗通信服务和移动通信双网互通,建立车用应急系统。完善辅助北斗系统,提供快速辅助定位服务;建设覆盖全国路网的道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开发标准统一的智能汽车基础地图,提供实时动态数据服务,制作并优化智能汽车基础地图信息库模型与结构;推动建立智能汽车基础地图数据和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共享机制;构建道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快速动态更新和在线服务体系;建立北斗系统抗干扰和防欺骗安全防护体系。

此外,在数字农业农村、交通运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多个部门出台了相关发展规划、指导意见、工作方案,为促进地理信息及产品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利好政策。

4. 地方政策

湖北、北京、山东、浙江等省份出台了《促进湖北省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发展三年工作计划(2020—2022年)》《北京市关于促进北斗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2020年—2022年)》《山东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基地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0年)》《浙江省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信用管理办法(试行)》等行业政策,山东、云南、内蒙古、四川、辽宁等省份修订实施了测绘地理信息条例等政策,北京、上海、广东、湖南、广西、河南、安徽、河北等全国大部分省份均出台了数字经济、智慧城市或新基建等相关政策文件,指导、促进和支持各地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为地理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产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地方政策环境。

(二)基础设施与资源建设

2020年,地理信息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取得新成果。

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成功发射,我国提前半年全面完成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7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标志着北斗事业进入到全球服务新时代。开通以来,系统运行稳定,持续为全球用户提供优质服务,开启全球化、产业化新征程。经全球连续监测评估系统实时测试表明,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定位、测速、授时精度,以及服务的可用性、连续性等均满足指标要求。系统服务能力步入世界一流行列,特色服务得到全面部署。系统应用正从区域走向全球,大众消费应用成效显著,系统应用模式更加丰富。“十四五”期间,国家将深化北斗系统推广应用,实施北斗产业化等重大工程,推动北斗产业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0年末,我国已形成覆盖全国的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以下简称CORS),已建成CORS站超过19000座,另有约4000余座在建。根据建设主体、应用范围和使用目的,基准站网包括由国家和各省级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建设的维护坐标框架的基准站网,由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交通部、国家电网、国家铁路集团、讯腾智慧科技公司等建设的服务于行业业务的行业应用基准站网,以及由千寻位置、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六分科技等企业建设的社会服务基准站网。

2020年12月,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海南和贵州9省(区、市)自然资源部门共同签署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省际协同共享服务战略合作协议,探索全国CORS“一张网”省际协同共享服务模式,实现CORS用户省际无缝漫游,形成一套便捷、可行的协同共享服务新模式。

截至2020年末,我国财政投资的高分卫星、陆地观测卫星、海洋观测卫星、气象观测卫星及相关科研试验卫星在轨数量达44颗,商业遥感卫星在轨数量超过65颗,已覆盖从光学到视频、雷达,从全色、多光谱到高光谱,以及通导遥一体化技术验证卫星等,数据类型越来越丰富,获取能力不断增强。其中,2020年,财政投资卫星共发射10颗,包括4颗陆地观测卫星、2颗海洋观测卫星和4颗新型对地观测技术试验卫星;商业遥感卫星共发射12颗。其中,由自然资源部牵头在轨运行的19颗国产公益性遥感卫星,全年累计向2000个用户推送陆地卫星数据超过173万余景,推送海洋卫星数据超过274万余个,数据量达到1.6PB,基本实现自然资源部内国土、测绘、海洋、地矿、林草数据影像贯通,基本实现全国陆域范围的季度全覆盖,秦岭-淮河以北区域月度全覆盖。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完成共32个省级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建设,基本形成部省卫星数据链路畅通,常态化服务自然资源主体业务,主动支撑服务地方政府管理需求的局面。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动态更新项目自2012年起每年对全国1:5万地形要素数据库更新一版(重点要素每年更新一次、一般要素约3年更新一次),再利用1:5万地形要素增量成果联动更新1:25万、1:100万地形要素数据库以及相应尺度地形图制图数据库,每年形成一版最新数据库成果对外服务。截至2020年底,已完成9轮1:5万数据库更新、6轮1:25万数据库更新、5轮1:100万数据库更新。据统计,1:5万地形要素年更新率约7%、更新量约1000万个要素,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提供了及时可靠的测绘地理信息保障。

2020年,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日均地图瓦片请求响应超5.28亿次,新增应用超4万个,累计支撑各类应用超7.3万个,三维地形服务、三维地名服务正式上线,在疫情防控、“三调”、全国人口普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地理信息支撑保障作用。百度地图、高德地图、腾讯地图、华为地图等企业建设的位置服务开放平台发展迅速。日均位置服务请求次数最高达1600亿次,全球POI总数最高超过2亿、覆盖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国内POI数据实现分钟级更新,开发者超过220万、遍及200个国家,服务超过12亿移动设备、50多万移动应用,地图展示与搜索支持70多种语言,公共交通服务覆盖65国家、近2000个城市,实时交通信息支持10余国家及地区。

(三)人才培养

2020年,地理信息相关专业教育、人才培养蓬勃发展。全国招收地理信息科学本科专业的普通高校共187所,拥有硕士和博士点的高校120余所;具有测绘工程本科专业的普通高校共159所,拥有测绘相关硕士和博士点的高校59所;具有遥感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普通高校共49所;具有地理空间信息工程、导航工程、地理国情监测等本科专业的普通高校20余所。全国每年培养本科生3万余名,研究生7000余名。2020年中国高考热门本科专业类排名中,测绘类和地理科学类分别列第10、11名。

测绘地理信息相关专业就业率在全国居各学科前列。以武汉大学为例,地理信息科学、遥感科学与技术、测绘工程、地理国情监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导航工程等专业2020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84.2%(就业人数包括升学、出国出境学生,未就业人数包括继续考研和等待出国学生,下同);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摄影测量与遥感、测绘工程、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等专业2020届硕士毕业生就业率达95.8%;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等专业2020届博士毕业生就业率达94.7%。

(四)国际市场

2020年,全球地理信息产业积极应对疫情蔓延和经济下滑影响,积极开展科研和资本运作,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加速融合,新业态新服务不断出现,地理信息应用不断拓展新兴领域,向其他行业跨界渗透趋势更加明显,地理信息技术及应用日益成为各国国家科技竞争力和国防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各国对于地理信息及产业的管理逻辑呈现出多元分化的路径。据国外机构疫情前的预测,2020年全球地信产业规模4392亿美元,近三年复合年增长率13.8%,对全球经济贡献超2万亿美元。

跨界融合成为国际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大趋势。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对测绘地理信息的生产组织方式、产品形态和产业链条带来巨大影响。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技术前所未有地渗透测绘地理信息领域。新技术赋能下,近实时位置等地理信息的价值显著增加,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政府决策与公共服务的作用更加突出,影像自动解译、商业位置智能等新型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业态不断涌现且产值不断增加。“互联网+”产业变革背景下,越来越多传统测绘地理信息企业被互联网企业收购或合并,测绘地理信息已经成为相关企业角力竞争的重要领域。

跨国企业发展呈现技术垄断态势,新兴国家快速增长。美、欧、加等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企业继续占据地理信息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巨头和数据寡头不断涌现,并利用技术壁垒、资本壁垒和数据独占优势在高端装备、平台软件、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取得垄断性地位。亚太地区新兴市场凭借在互联网革命中取得的优势推动测绘地理信息行业飞速发展成为产业增长最快区域。

1. 美英日产业新政策

2020年,美国开始制定《2021-2024年国家空间基础设施战略规划》,旨在推动实施《地理空间数据法》,促进国家地理空间数据资产成熟度,加快获取并扩大其来源,促进基于开放标准的互操作性以实现地理空间共享服务。修订商业遥感许可制度,包括对商业遥感卫星系统的分类审批不再按风险评估,而基于未增强数据从全球市场上获得的能力划分,取消了遥感影像销售按分辨率的限制,取消了按合成孔径雷达(SAR)、夜间成像(NIT)、短波红外成像(SWIR)类型的限制,取消永久性运营限制,取消了大部分永久性许可条件,缩短审批时间,多方面减轻监管负担;另一方面,美国政府通过对私营遥感卫星系统更加精细的监管,依旧保持着对本国遥感卫星系统的全面知情权与绝对监管权,尤其对于具备顶尖技术能力的系统,管控指标非但未减少,管理力度更甚从前,以确保全球领先地位。美国地质调查局2020财年在国家地理信息计划上预算经费为6785万美元,国家土地影像计划上的预算经费为8895万美元,用于支持组织、更新和发布地形、自然景观和建筑环境等地理信息并发布国家地图集、Landsat-9卫星地面系统开发、发展三维测图计划(3DEP)等。美国国家大地测量局2020财年在导航观测和定位领域的预算经费为1.46亿美元。

英国出台的《2020-2025年英国地理信息战略》,从基础设施、交通、住房、环境、公共卫生、应急等九个方面分析英国地理信息和位置数据的发展前景,制定了确保位置数据安全利用、提升位置数据可用性、确保位置数据技术创新等战略任务。日本国土地理院公布的2020年财政预算为105.4亿日元(约9786万美元),主要投入在电子国土基本图、航空重力测量、三维地图、地壳变动监测和利用人工智能提取遥感影像特征信息领域。

2. 技术领域新进展

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领域,GPS、GLONASS、GALILEO等全球系统以及日本、印度的区域系统,正在计划持续发射新一代卫星,以提高精度、抗干扰能力和系统稳定性。在测绘领域,全球性CORS站商业网络的建设和应用在各国和企业中得到重视和发展,区块链技术在众包测图中得到应用。在遥感领域,雷达卫星、视频卫星成为热点,小型卫星和纳米卫星革命全面开展,无人机应用进入高精度时代,无人机和微小卫星群成为重要的数据来源,人工智能技术在提取遥感影像特征信息中得到更多应用。在地理信息系统(GIS)领域,与区块链、AI等技术的融合更加深入。

3. 应用方面新进展

在智慧城市领域,海量位置数据和高精度影像数据成为重要支撑,测绘地理信息结合传感器的创新应用越来越突出。在精准农业方面,GNSS、遥感大数据得到广泛应用,市场前景可观。在公众卫生服务方面,地理信息技术在世界疫情中,在揭示疫情时空格局、预判疫情扩散风险、传染风险评价、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领域取得成功应用,成为地信企业转型的新业务布局。在建筑工程施工领域,高分辨率遥感、摄影制图、激光雷达、3D激光扫描、GNSS设备、GIS+BIM(建筑信息模型)等地理信息技术成为引导建筑工程施工行业革命的关键技术之一。

(五)产业抗疫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地理信息及相关技术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价值得到进一步体现。

除武汉火神山医院等各地“小汤山”模式医院建设中的工程测量、应急测绘之外,地理信息及相关技术在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在疫情监测分析预警、综合决策指挥、疫情联防联控、人口迁徙分析、交通监控、资源储备和医疗废物处置、健康码(绿码)、行程码、疫情动态地图、发热门诊查询地图等方面提供了数据支撑、技术支撑和决策支撑。如武大吉奥、广州城信所、众智软件、奇虎科技、大地测绘等企业开发的疫情监测防控一张图,中地数码、易智瑞、苍穹数码、天润科技、航天远景、都市圈等企业开发的疫情防控调度指挥决策平台,数字政通、南方数码、合众思壮、辰安科技、鱼鳞图、大势智慧等企业开发的社区、农村疫情网格化管控系统,四维图新、正元地信、中科遥数等企业开发的疫情防控应急资源调配系统,山维科技、国网思极、安徽耘联、威特空间等企业开发的疫区人员管控系统,高德、百度、腾讯、天地图、超图、兰德数码等企业上线的疫情综合信息和各类专题信息地图。

疫情防控等公共卫生领域对地理信息产业提出了大量新需求,包括社会治理、应急管理、智慧城市、交通物流、卫生防疫、社会管控、科学研究、公众服务等多个方面。各类企业在为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和社会提供产品服务的同时,促进了地信技术与其他多种技术的融合,促进地信企业与其他IT企业的合作。地信企业在应对疫情挑战的同时,重新审视企业的现状和发展,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强化经营管理,加强人才建设,增效节支,探索新产品、新业务、新模式,促进了企业的转型升级和改革发展。
 

结语


2020年,地理信息产业各界努力克服疫情影响,产业发展多方面取得较好成果,显现出蓬勃活力。地理信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市场活跃度仍保持较高水平;民营企业占比不断增大、能力持续提升,中小企业发展呈现较强活力,国际市场不断取得突破,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地信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与新技术融合发展不断深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遥感卫星、互联网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地理信息教育、人才培养蓬勃发展,地信相关专业保持较高就业率;行业指导和支持政策持续出台,“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产业在疫情防控等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当前,地理信息产业正在从高速发展转向更加注重能力建设、质量和效益提升、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仍需优化升级,社会应用和大众应用市场需求需进一步开发,企业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国际市场开拓能力、核心竞争力等不能适应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问题亟待解决。地理信息产业各界在高质量发展的指引下,齐心协力,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继续弘扬企业家精神,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大力推进“地理信息+”,不断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争做“双循环”发展先行者,将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力量,通过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打造新引擎。


电话咨询
邮件咨询
在线地图
QQ客服